:::

《歡迎來我家》微雷推薦:【家裡?機構?誰決定?】

分享到Facebook   分享到google+   分享到twitter   分享到微博

《歡迎來我家》微雷推薦:【家裡?機構?誰決定?】

作者:樂山教養院 院長 張嘉芳

本片一開始,服務對象細數機構中有多少老師離開了;又有哪幾位新的老師到任…,這一幕真是點出心智障礙機構人力不足的窘境。教保老師招募不易,人員流動大,政府資源向長照傾斜以及身心障礙機構人力問題雪上加霜…等。身障機構維持經營的辛苦,不曾實際參與者確實難以想像;在如此艱困的大環境下,機構存在的目的究竟為何?值得觀看此片者,好好想一想!


圖/《歡迎來我家》 電影劇照

位於台南歸仁的五甲教養院,是一所照顧心智障礙者的全日型機構,影片中院生障礙程度也有輕中度到極重度的差異。在機構中過著團體的生活,無論是接待到訪的來賓、服務對象猶豫是否要持續參加打鼓隊的練習、因為想念家人時的情緒低落、與老師互動時的矛盾…等等。還有生活中偶可以享受的特別飲食、社區適應的課程與活動安排、特殊專業老師,如:心理師或盲杖使用的訓練與陪伴、甚至是短期居住,為回歸社區生活前的準備…。每一件事都是機構中常見需要照顧者給予支持協助的生活大事。


圖/《歡迎來我家》 電影劇照

本紀綠片中的鋪陳,自然帶出讓觀看者去思考的,是有關心智障礙者的生命的尊嚴與價值。例如:心智障礙者在接受團體到來進行參觀訪問時,被參觀的心情;甚至是團體生活如廁、沐浴時個人隱私能否被周到地關照到…。特別是,在片中,我們心疼也心酸地看見服務對象哭喊著:我要回家!我不要住機構!究竟,誰來決定心智障礙者要住在哪裡??


圖/《歡迎來我家》 電影劇照

近年來,隨著聯合國身心障礙權利公約(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, 簡稱CRPD)的實行。猶記得某次邀請講師向樂山教養院家長介紹CRPD時,講師一開口便問:你們當初把孩子帶來樂山,有沒有經過他/她同意?問得家長彼此面面相覷,紛紛回應:他們懂嗎?


圖/《歡迎來我家》 電影劇照

也因著CRPD的推動,社會中「去機構化」的呼聲再起,國際社會對於24小時全日型照顧機構的團體生活認定與社會隔絕不符合時代趨勢,國內多位專家學者也順應呼籲:關閉教養院,讓心智障礙者回歸社區。確實!友善的社區居住環境、可以自主的生活型態、無障礙的行動權力…,是比全日型機構更尊重服務對象的自主與權益。但是,不可諱言的是,在目前現階段的台灣社會中,真有這樣的社區環境存在嗎?就目前的現況,回到社區,心智障礙者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?


圖/《歡迎來我家》 電影劇照

特別是那些家庭資源不足、照顧功能薄弱缺乏的家庭,有時對於心智障礙者的照顧提供困難,往往更常見到的是被長期留滯在家、甚至是以不人道的方式關入鐵籠,連最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,都有可能是理想過高的期待。或許,著手建立對心智障礙者友善納接的社區環境,無論是軟體或硬體;並且,努力讓90%仍滯留在家中的心智障礙者,能夠與服務銜接、提升生活品質。才是現階段為落實CRPD精神的當務之急!


圖/《歡迎來我家》 電影劇照